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时评   
时评
公考时评:校服自制,不应只是制作权的回归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5-07-16      来源:光明网
【字体: 】              

  继国家标准委发布中国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后,7月13日,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称,校服的生产和采购均应执行国标,学生可以自愿购买校服,也允许学生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


  这是相关部委首次以正式文件的方式,明确学生可以自愿购买校服,并能够自行选购、制作校服。但其实一些城市,如上海、南京等学校已经开始实行“校服不再让学校说了算”。这些“先行先试”加上近年来社会针对校服的各式吐槽,都说明,突破以往从设计到购买全由校方“拍板”的校服制定流程,早已是大势所趋。


  《意见》打破了学校对于校服制作的全流程“垄断”格局,使得家长和学生能够参与到校服的设计和购买上来,可以预见,这对于近年来屡屡曝出的“毒校服”现象和校服采购腐败,将产生积极的治理效果。但在更深远意义上,是否购买校服,购买怎样的校服不再完全由学校说了算,绝不意味着只是一种制作权上的回归,更涉及到对校服审美观的重新定义和教育理念的考验。


  从校服产生的历史来看,在不同时期,校服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如在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中,校服主要是考虑舒适、方便,体现平等观念,有着浓厚的集体审美色彩。对于平等观念的倡导,确有必要,但随着学生个体意识和自我审美观念的认同逐渐强化,统一式的“面口袋”校服,与学生审美观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反差已经愈发增大。社会对校服的定位从“功能”向“审美”转变的渴望,愈发凸显。


  曾有一种说法,一百年前,校服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一百年后,校服是社会争论的话题。以前的校服之所以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因为在特定时期,校服与穿着校服的学生恰恰承载了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使命。但在今天,校服的整体审美已经越发滞后于社会审美观的进步。校服的样式难以更新,呈现出千篇一律之象,根源在于,教育理念仍对整齐划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审美偏好,从而忽视了学生审美和彰显个体意识的需要。这样一种观念之下,指望校服能够展现社会应有的审美水平,显然是一种奢望。


  说到底,校服是直接脱胎于教育理念的产物。没有鲜明和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校服的颜色与样式也就难免单一化。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近日在某语文教育论坛上感叹,今天中国教育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越来越规整、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均匀,虽然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一流人才难得一见。而在倾向于“规整”的教育理念下,让人赏心悦目的校服同样“难得一见”。


  高度同质、脱离时代审美趣味的校服,或许正是迷失的教育理念的一种隐喻。洞悉了这一点,就不难发现,允许学生自行选购、制作校服,或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教育体系的育人理念能够实现同步更新。毕竟,若无校方的接纳,即便校服最终在家长和学生的选择之下“出炉”,也可能在学校出遭遇“水土不服”。再说,《意见》中对学生自行选购、制作校服仍有前置规定:必须按照所在学校校服的款式、颜色。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