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其它   
其它
南方网【南方评论】:为什么日本人敢喝我们就一定得喝
http://www.jiangsugwy.org/       2014-04-11      来源: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西江上游的贺江铊污染,可能影响到广东许多地区的饮水安全。但近日广东省环保厅官员出来安慰广大民众称,“使用这样的水洗澡完全没有问题。我国地表水铊标准是全世界最严格的,比日本严20倍,贺江这样的水,日本人是可以喝的。”言下之意,日本人敢喝我们就一定能喝!


  据有关官员介绍,目前我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中,铊的标准是0.0001毫克/升。而据检测,7月6-7日,导致贺江水污染的铊超标倍数为0.4-2.5倍。即使这样,也比日本标准低十多倍,想必也是安全的。另一方面,据报道,受水污染影响,贺江流域的渔民养殖鱼苗陆续死亡。显然,鱼苗的生命力不如日本人,抵抗铊的污染仅超标数倍就“死啦啦的有”!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省环保厅宣称,贺江水污染开始减轻,广西切断污染源,西江水质监测一直正常。如此看来,西江下游的广东人民可以放心无忧了。


  可是,我们看到省委书记和省长并没有掉以轻心。胡春华批示要和广西协调,采取措施,从源头治理,防止出现大面积流域污染事件。朱小丹批示要落实好各项预案,保证饮用水安全。另外,我们也庆幸地看到广西境内已经切断污染源,以保证贺江铊污染对西江不会造成影响。


  在这样大局已定的放松喘口气后,仍然忍不住要质问:即使我国地表水铊标准比日本严20倍,这次贺江的污染水日本人敢喝我们就一定得喝吗?


  有人查证一些材料后发现:在金属元素检测方面,中国监测了钡、铍、银、铊,而日本没有监测这四项。既然没有纳入检测项目,何来日本人都敢喝铊超标2.5倍的水?铊未被纳入检测项目,是因为没有必要。在日本,污染饮用水是日本刑法规定的犯罪类型之一,日本刑法第十五章规定了关于饮用水的犯罪行为,污染饮用水或者混入毒物的行为,都属于犯罪。如污染自来水和水源的行为,属于“污染水道罪”,可以判处6个月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的标准强过日本很多倍,我们也不敢断然肯定日本人就敢喝这种污染水。当然如果今后日本发生大地震等重大灾害在不得已的条件下不得不喝点污染水也情有可原,其实哪个国家的人民都会如此。但我们是在正常的年代,应该喝正常的饮用水,干吗要喝污染水呢?有关官员敢喝,希望他来带头,有没有人跟进那是另外一回事!


  进一步讲,我们揣测一下有关官员如此说法的原由。可能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上减轻社会的紧张感。其实,这主要靠政府采取得当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公布信息就可以做到;二是为转移人们关注此事发生的根源,毕竟平常环保部门不认真执法,不及时清除那些为非作歹的企业和矿主才留下了这样的祸根。这倒应该对环保部门问责的!


  要警惕的是,一种不确切的说法可能掩盖了一种不恰当的做法。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日本,铊含量这样的水是可以喝的;而2010年的北江铊污染10倍时,沿线水厂未停水。


  我们要问:难道出现污染时不停水是值得骄傲的吗?


  我们还要问:超过怎样的污染标准才必须停水?这方面的数据信息,能让民众知晓吗?


  据了解,污染水团7日已到贺江中游,10日将进入广东境内。在此期间,最好不要喝西江水,哪怕日本人敢喝,少喝一天西江水有什么问题?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上游放水,开放沿途来水、支流水补充进入污染水团,将铊稀释。有关部门的一个说法倒是有一些科学依据:“由于贺江径流量只有150立方米/秒,而西江的径流量是7000~10000立方米/秒,加上污染来源广西马尾河河口到广东界有110公里之长,所以贺江铊污染对西江没有影响,目前西江沿线水质监测一直正常。”有专家也表示,现在除了肇庆封开贺江取水段是实行全面应急供水外,广东其他地区的市民都可以放心饮用饮用水。看来有些河段还是有采取措施,并非没有一点作为。专家组已赶赴广西,目标是想先将受污染的广西贺江河段的镉和铊浓度超标控制在超标1-2倍。经过排查,贺江水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已于7月7日23时被发现,肇事企业已锁定,有关责任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这样的一些分析和采取的措施就是妥当的,但千万不要一边采取了较合理的措施,一边却说些让人迷惑的言辞,这样反而使采取的措施效果大打折扣。


  值得称赞的还有,贺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向公众道歉,他表示,这些非法生产的企业藏在深山里面,同时环保部门可能还存在一些打击不彻底、认识不足、监管不严的问题,导致一些非法生产的企业仍然存在。


  总之,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才是政府官员面对公共危机的态度。而加强监管,严格执法,防范于未然,才是治理生态环境的基本方针。



互动消息